原标题:著名作家、评论家董鼎山19日去世他曾是中国知识界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董鼎山
旅居纽约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前纽约市立大学资深教授,《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星期六评论》、《图书馆月刊》、《美中评论》、《新亚洲评论》、《美国侨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及《读书》杂志专栏主笔董鼎山先生,于12月19日上午在纽约一家康复中心病逝,享年93岁。
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
董鼎山生于1922年,浙江宁波人。他从14岁开始在报上发表文章,毕生笔耕不辍。
董鼎山是中美文学交流杰出的使者,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董鼎山是最早向中国介绍西方当代文学现状的学者,他在《读书》杂志开设的《纽约通讯》专栏,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他的文章极大影响了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董鼎山的中英文作品散见于中美各大报刊,如《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星期六评论》、《图书馆月刊》等,且著书有《诊断美国》、《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第三种读书》、《纽约文化扫描》、《董鼎山文集》(二册)、《自己的视角》、《纽约客闲话》、《美国梦的另一面》等。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
在夫人临终前答应坚持写作
一生笔耕不辍的董鼎山,进入晚年后饱受病痛带来的折磨。从2013年上半年起,他几乎不能出门,“时常跌倒,腿上脚上都是乌青块…………我祈祷右手千万不能摔伤,因为要握笔写作…………”
今年2月21日,董鼎山在《侨报周末》发表题为《纽约客闲话之随感录:向读者告别!》的文章,表示自己“向多年来的读者们告别,结束将近80年的写作癖好(而不说写作生涯)”,也向人生告别。文中称93岁的自己不良于行,85岁的老妻又患骨癌,但是两位老人拒绝入住养老院,选择“坐以待毙”。
董鼎山《向读者告别》一文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很多读者表示很难过。多年负责为董鼎山专栏约稿的《新民晚报》资深编辑殷健灵此前也收到了此稿,却被她压了很久,不想刊登。她对董老先生说,你怎么可以轻易告别呢!并一直写信鼓励他,期待他重新写,包括他的家属都在鼓励他,为他加油。
今年5月8日,董鼎山挚爱的妻子蓓琪去世。董鼎山在夫人临终病床前,答应了她一定继续写作和继续发表作品。
董鼎山果然拿起了笔,6月他发表了《自杀企图失败后的悲哀》,文中写道:“我对去世爱妻蓓琪病床边的最后承诺是:我一定会继续写作下去。因她知道写作是我一生兴趣。现在我只能红著脸向读者道歉,因为我要履行在自杀企图失败后的诺言。”此后他还发表了《愿您活到100岁》等稿件,文中谈到了活到100岁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事实上,直到逝世前几天,他还向《美国侨报》专栏总编刘倩女士,发出了最后一期稿件。昨天该专栏刊出了董鼎山寄出的最后一份文稿,不料竟同时传来了他去世的噩耗。
这一次,“纽约客”是真的向读者告别了。
“这一次跌倒竟是永别”
董鼎山去世消息传来,引起文学圈一片哀悼。美籍华裔作家周励发微信称:“11月28日刘倩和我去看望他,董老谈笑风生,我们谈了泰国笔会、桂河大桥、国际反恐以及纽约芭蕾等话题,董先生精神抖擞滔滔不绝,胃口极好。我们当时非常欣慰,讲过些日子与朋友们分批再来看望他。不料董老于当夜跌倒,次日电话中讲他肩背胯骨奇痛,女儿安排他立即住院可能开刀。我与刘倩既吃惊又难过,后来给董老家打了许多电话,都没人接。董老曾讲:我痛恨手术,我这把年纪,一旦开刀就活不长了。”
周励说,约一周前通过刘倩得知他手术顺利,去疗养院康复一段时间就可以回家了,“我们这才稍微放心。哪知竟传来噩耗!近几年董先生半夜经常跌倒,脸部腿部手腕伤痕累累,但太阳一出他又振作精神阅读写作,最后这一次跌倒,竟是董老与我们的永别,至今不敢相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