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止亭坐落在中山陵东面二道沟北的梅岭上,东与光化亭相邻,南与流徽榭相望,闹中取静、曲径通幽。亭名为叶恭绰先生所起,“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简单二字却饱含着捐建者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之心,仰止亭也是中山陵园众多的纪念建筑中,唯一一处由个人捐建的建筑。宋庆龄为此举深深感动,后来叶恭绰先生身处逆境时,宋庆龄也给予了他尽可能的帮助,在叶恭绰病逝后,宋庆龄便安排将其骨灰依其遗愿安葬在仰止亭的旁边。
敬仰之情筑“仰止”之亭
仰止亭的捐建者叶恭绰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生于1881年,逝于1968年,字誉虎,号遐庵,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交通总长。
叶恭绰自清光绪末年踏入政坛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宦海生涯中,曾得到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等历代中央政府的重用。他与袁世凯、段祺瑞、徐世昌、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人物都有较深的交往,可谓“满世交游尽至公”,特别是对孙中山的感情为后人称道。
1922年,孙中山聘叶恭绰为广东政府财政部长和建设部长。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叶恭绰出任铁道部长、北平国学馆馆长。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把二道沟一带开辟为风景区,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些亭台楼阁,加以布置。叶恭绰闻讯后,写信给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表示愿意捐5000元在陵园建造一座纪念亭。
1929年10月9日,陵园管理委员会讨论了“槟城华侨及叶恭绰先生各捐款五千元以为建筑纪念亭及布置花木区之用来函请即兴工以便汇款案”,决议为:“函复叶恭绰先生,请先汇款,以便兴工。”1930年9月27日,陵园管理委员会讨论了“叶恭绰先生拟请指定二道沟荷花池北面山坡为建筑纪念亭及布置梅林地点案”,决议为:“照准。工程由其自办。”
该亭由光化亭的设计者、中央大学刘敦桢教授设计,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于1932年秋落成。“仰止”二字,出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叶恭绰给其取名“仰止亭”,是为了表达他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心情,这份情感相当令人动容。
仰止亭整体为正方形,一派浩然正气,上盖琉璃瓦屋面,柱梁、栏杆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外着色,施以彩画。在中山陵的所有纪念建筑中,这是唯一由个人捐建的纪念性建筑,为此,宋庆龄和家人都很感动,在此后的数年之后,叶恭绰也时刻记着这座寄予着他对孙中山先生深厚情感的亭子。
生死相随留历史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叶恭绰深明大义,应宋庆龄之邀,从香港返回大陆,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叶恭绰被扣上“封建余孽”、“袁世凯和蒋介石的黑干将”等罪名,屡遭冲击。
叶恭绰的此等不幸遭遇被宋庆龄知道后,宋庆龄的心中极为不安,她派秘书前往北京东四灯草胡同30号叶恭绰家看望,并送去200元钱。叶恭绰很是感动,他老泪纵横地说:“夫人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我不能收,因为夫人也是靠工资生活,并没有财产。”叶夫人认为宋庆龄是一片诚心,却之不恭。
后来,86岁高龄的叶恭绰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钱,激动地对宋庆龄的秘书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行动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我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希望死后能埋在仰止亭,在九泉之下也能见到孙中山先生。这个意思,请你转告夫人。”
宋庆龄听了秘书的报告后,同意了叶恭绰的请求,并帮助向国务院申请。1968年8月,87岁高龄的叶恭绰在北京逝世。在宋庆龄的多方努力下,叶恭绰的骨灰得以运到仰止亭边安葬。长方形的墓碑上刻着“仰止亭捐建者叶恭绰先生之墓”,实现了他与孙中山生死相随的愿望。
文革中,仰止亭及叶恭绰墓地遭“红卫兵”砸坏毁损,无人闻问。1980年8月29日,叶恭绰先生的追悼大会终于在北京全国政协大礼堂隆重举行,海内外报纸均作了报道。此时,距老先生逝世己12个年头了。
1981年改革开放后,叶恭绰定居美国芝加哥的独生女叶崇范与中共中央联系,经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同意,由叶崇范自行解决材料来源及修整费问题后,被当做坐凳的墓碑才重新立起。墓碑的碑文经重描后恢复原样,墓坪另以条石铺成圆形,四周以铁炼水泥柱围栏维持。2009年,纪念孙中山奉安80周年前夕,中山陵园管理局对仰止亭进行了全面维修,乃有今日之观。
以上内容刊登于
《map》杂志2017年6月刊
那么《map》杂志要怎么才能订阅呢?
《map》杂志可以直接邮寄到家的哦
只需180元就能收到一年的《map》杂志啦
想订阅的粉丝
可以拨打 025-84727680 咨询订阅
也可以直接给小麦留言获取订阅方式哦!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www.myq.com.cn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